纵深观察丨绿沁城 文润心 建设城市幸福家园
原创 石榴云/新疆日报 2025-08-04 02:51

  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

  城,所以盛民也;民,乃城之本也。人心往之,城必兴焉。

 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摇篮和现代化建设的载体,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随着我国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期,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,成为群众的期盼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新疆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,城镇基础设施持续改善,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、城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、城镇安全韧性水平显著加强,城市更加宜居宜业。

  以人为本 宜居与绿色同行

  “我每天早晚都会来公园走走。现在天气热,早上8点就出门,晚上9点过了再来。”今年70岁家住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工人文化宫附近的高霞,每天都会约老友到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散步,这早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。

  比起陪伴已久的老牌公园,利用城市街头零散用地建设的口袋公园或街头小游园,成为人们喜欢的新的好去处。

  “这里不光有步道,还有长椅、长廊,跟左邻右舍坐着聊天也很不错。”生活在伽师县巴仁镇的居民努尔古丽·图尔荪,在新修的人民西路口袋公园边遛娃边说。

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,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,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为本。

  城市建设,要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新疆为顺应各族群众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,确定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的城市居民出行目标。

  乌鲁木齐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园的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,实现全民“共建共享共管”,提升绿地自我造血功能,实现公园生态价值转化。

7月29日,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一角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 摄

  喀什地区合理利用边角地、零碎地、闲置地,打造集生态、文化、休闲、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,扮靓城市微空间,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。

  伊宁市统筹布局口袋公园和城市绿廊新建改造,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,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,也承载了邻里交流、运动休闲等功能,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。

  据了解,截至目前,全区已建成公园1568个,城市绿道总里程达2065公里。

  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根本标准。

  近年来,新疆不断完善城市(县城)建成区市政设施。供水普及率99.98%、燃气普及率98.93%、污水处理率99.44%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.96%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  不断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品质。截至2024年末,自治区城市(县城)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.88%,建成区绿地率38.63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.05平方米,位于西北五省区前列。

  稳步推进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。7个自治区试点城市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99%以上,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9.04%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4.66%。

  城市更新 高度与温度并存

  “小区过去围栏比较多,进出不方便。孩子放学回来没有玩耍的地方,居民晚上回来车也没地方停。”自2003年就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春风巷开美发店的赵飞臣,看着窗外整洁的外墙、规整的停车位和宽敞的道路,曾经斑驳老墙、狭小空间的印象都得从记忆深处挖掘。

  现在的春风巷是由10个分散的院落拆墙并院、集零为整而来的,房屋大多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。改造后的春风巷,引进新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。完善了肉店、菜店、超市、居民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,同时还运营有日间照料中心、老年食堂,提供助餐、助浴、托养等服务。

  老旧小区改造,一头连着民生福祉,一头连着城市发展。新疆自2019年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,截至2024年底,全区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888个,惠及居民116.67万户。

  尤其是2024年以来,自治区探索并形成了奖励机制,重点打造12个自治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创新工作案例,并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资金,激发各县市创新工作案例申报热情,通过以点带面,努力提升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效。

 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
  近年来,全疆各地以“绣花”功夫,补短板、强弱项、堵漏洞,提升公共服务、改善居住环境、拓展产业空间。

  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(头屯河区)口岸路海滨小区,燃气管网更新改造项目正在火热进行,户外测量管线、开挖管沟、更新管道,室内更换智慧燃气表、安全阀等设施。

  “听说新的阀门能自动关上,对我们来说更安全,心里更踏实。”该小区居民辛翠芬说。

  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(新市区)新科二队片区城中村(自建房)改造项目施工现场,200余名施工人员、20余台施工机械和50余辆运转车,正在加紧施工。

  “这一片自建房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,生活设施简陋,居住环境比较差。”附近居民齐朝阳说,他期待重建后能优化公共配套、完善路网及市政设施等,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。

 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关系到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。

  今年,新疆把实施城乡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列入十件民生实事,计划更新改造城市地下管网3800公里,提升城市安全韧性。同时,改造258个城镇老旧小区,进一步提升居民居住条件,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和品质。

  特色打造 历史与现代同辉

  7月20日22时,太阳的余晖还没有完全散去,墨玉老城的灯光已经亮起。

  这座于今年5月1日才开门迎客的老城,如今已经成为附近十里八乡各族群众的会聚地。浅赭色外墙、彩绘的巨幅农民画、雕花门窗、拱形廊柱和错落有致的传统建筑群落,都是人们打卡的热门元素。

7月20日,墨玉老城夜景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 摄

  “过去拍民族风婚纱照,我们都会去和田团城。现在95%的新人选择来老城拍。”在墨玉县托胡拉乡布古其村经营婚纱摄影店的米热妮萨·阿卜迪力艾则孜说。

  据了解,墨玉老城过去是一片具有浓郁南疆风貌的街区,改造前属于棚户区,住房和商铺大多是笆子房,道路狭窄,没有上下水设施,卫生条件较差。

  “一期改造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提升,对老城内梧桐路部分路段、临街建筑、观光塔及周边街巷进行风貌提升。”墨玉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后续老城还将拓展历史文化街区覆盖范围,空间联动,推动老城从单一景点向融合文化传承、产业创新与社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升级。

 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,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。

  在新疆,有很多盛名在外的老城和街巷,在保留原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,巧妙地将传统民居、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,在实现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同时,为居民创造了致富机会。

  在喀什老城,帽子巴扎、铁匠巴扎等各种主题的巴扎串起了古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一栋栋精美建筑里,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餐厅、民宿、工艺品店,到时尚新潮的文创店、咖啡馆、旅拍店,各民族群众共同生活,多元业态蓬勃发展。

  在伊宁市,白天喀赞其、夜晚六星街已成了游客眼里最佳游玩组合,要么沉浸在处处可见的层次不一的“伊犁蓝”带来的心动中,要么在夜晚灯火通明的街区漫游,感受人间烟火带来的城市活力,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情。

  截至目前,新疆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、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6座,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、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1个,历史文化街区32片。

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,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。

  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,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创业、消费、生活新场景,打造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效能治理新样板,已经成为各族群众期盼的城市发展新目标。新疆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,当破败老城或泥泞土巷蜕变为韵味十足、人人向往的“诗和远方”,不光成就“远者来”的流量密码,更是“近者悦”的诗意栖居。

  相关新闻

  絮言点经丨既要承载衣食住行 又要承载“诗和远方”

责任编辑:严培瑜
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评论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